
上中学时,曾做过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个容器,里面盛满纯度为百分之百的某种液体(比如酒精之类),倒出一半,然后倒满水,再倒出一半,再倒满水,然后再倒出一半,如此三番五次折腾之后,最后问容器里这种液体浓度还剩下百分之几?当时我常被这数学题绕蒙了,解不开时就想,谁没事干这么瞎折腾?
直到后来才明白,在有些时候,瞎折腾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流行音乐。

La Bamba
如今轮到了拉丁音乐。如何解释说英语的美国能让西班牙语的拉丁音乐流行起来?表面上,我们看到了里奇·马丁、卡洛斯·桑塔纳、马克·安东尼、詹妮弗·洛佩斯、恩里克·伊格莱斯亚斯、克里斯蒂娜·阿圭莱拉……这些带有拉美背景歌星走红导致拉丁音乐成为一股潮流、一个现象。实际上,当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美国音乐时,会发现,美国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大容器,它的音乐变化也像解那道数学题一样不停地倒来倒去。
美国音乐基本上以从欧洲移民的白人音乐和从非洲贩卖到美洲的黑人音乐两部分组成,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按照这两部分音乐结合、衍生、再结合、再衍生形成的音乐风格差不多都玩遍了,再继续融合下去已经玩不出新花样了。换句话讲,美国音乐“大容器”里的音乐快变得没有滋味了。但是庞大市场要求这个大容器必须每天都要倒出点什么,于是市场选择了拉丁音乐。

选择拉丁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拉丁音乐品种极其丰富。从政治学上分类,美国以南的美洲统称拉丁美洲,在这个地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不同形式的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很容易和美国本土音乐结合。从美国流行音乐历史来看,拉丁音乐一直就是美国流行音乐中的一部分,1958年里奇·瓦伦斯用西班牙语演唱的《La Bamba》就获得过排行榜冠军;卡洛斯·桑塔纳在60年代就把拉丁音乐与布鲁斯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
今天拉丁音乐风靡是长期孕育的结果,但接下来呢?
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里奇·马丁被拉出来;
拉丁音乐中最具商业潜质的一部分会被无限放大;
拉丁音乐将和原有的美国音乐结合在一起,会出现拉丁重金属、拉丁说唱、拉丁电子、拉丁疯克、拉丁朋克、拉丁另类……
拉丁无处不在,拉丁也从此不再拉丁。

其实只要把桑塔纳那张获格莱美奖的唱片和他60年代的唱片做个比较就能得到答案,60年代,拉丁音乐是桑塔纳的魂,90年代,拉丁音乐成了他的味精。当年民谣歌手皮特·西格在舞台上教观众唱古巴歌曲《关塔纳梅拉》,虽然西格的西班牙语说起来很笨拙,但是他给观众带来真正快乐和思考。还有,格洛丽亚·埃斯特凡在80年代末录制一张拉丁风格唱片,结果唱片公司认为“太拉丁”而推迟发行。如今,商业化把拉丁音乐一道一道稀释,离变成白开水的日子也不远了。
这股拉丁“滥”潮居然也波及到中国,5年前,打口的桑塔纳唱片如糟杆一般没有要,现在他的唱片竟奇货可居。或者,我再大胆设想一下,在这股滥潮指引下,有位中国歌手也要拉丁一下……
Livin' la Vida Loca
淘宝热门商品:
|
|
|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