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坐出租车,听到了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关公战秦琼》,很久没有听到这个段子了,为了能完整听完,我也像北青报大仙一样让司机在我家楼底下多转了一圈。这个段子的经典在于它远远超出了讽刺大军阀韩复榘的意义,因为类似关公战秦琼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
于是,这让我想起了很多与音乐相关的幽默,有些幽默颇有关公战秦琼的味道。
一:约翰复活
某体育类报纸前几年吓了我一跳,说著名摇滚歌星约翰·列侬年率领英国沃特福德足球队访华,还和中国国家队、上海队进行了几场比赛。其实但凡对流行音乐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闹此笑话,约翰·列侬1980年就被人枪杀了,怎么几年后又来中国了?真是活见鬼了。虽然1983年我还没有听摇滚乐,但我清晰记得,在北京那场比赛,转播时还专门介绍了这支球队的经理,当时给了这个人一个镜头——一个戴眼镜的矮胖子——著名摇滚歌星埃尔顿·约翰。大概外国人叫“约翰”的人太多了,才张冠李戴闹出活见鬼的笑话。
还有一个关公战秦琼的段子,近日翻阅杂志,看到其中一篇介绍卡洛斯·桑塔纳的文章,文章开头第一句话便是“当拉丁小子里奇·马丁还在穿开裆裤的时候,他的卡洛斯·桑塔纳大叔便操着吉他,站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高台上接受着数十万计美国人民的顶礼膜拜了。”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作者指的是1969年那次伍德斯托克,因为第二次是25年后了,这时的里奇·马丁不可能穿开裆裤了。可问题是,里奇·马丁是在1971年出生的,要穿开裆裤也是在“接受着数十万计美国人民的顶礼膜拜”的两年后,一不留神就出来个“马丁战桑塔纳”。
二:那个留短发、戴着眼镜和礼帽的40多岁的美国男性白人歌手约翰
提到埃尔顿·约翰,我又想到了一个幽默,那是所谓乐评人很吃香的90年代中期,我去上海参加一个颁奖晚会。吃饭时,席间谈论的内容也大都离不开音乐,有位先生对我说:“我最近听到了一张××公司引进的唱片,这张唱片太好听了。”我问是谁的?他说记不清了。我于是问:
“哪国人?”
“不是英国就是美国,”这不废话么。
“男的女的?”
“男的。”
“黑人还是白人?”
“白人。”
“多大岁数?”
“40多岁。”
“长头发短头发?”
“短头发。”
“音乐中什么乐器比较多?”
“钢琴。”
“戴眼镜么?”
“戴。”
问到这里我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了。我于是又问:
“戴礼帽么?”
“戴。”
“我知道了,是埃尔顿·约翰吧。”
“没错,就是他。”
少顷,此君掏出一张名片递了过来,上书“××,乐评人,××晚报、××日报、××杂志音乐专栏作者”。
三:假行家功夫一出手
1994年,我去烟台参加一个音乐研讨会,既然是研讨会,肯定会有一批行家轮流发言,不过那次研讨会让我真正领略到刘宝瑞先生刻画的假行家嘴脸了。所以,开会时尽可能让自己处于半睡眠状态。在某位音乐教授侃侃而谈而我正昏昏欲睡时,那教授突然提高嗓门说:“摇滚乐在本世纪40年代就衰落了。”我一激灵,睡意全无,赶紧把耳朵竖起来,以为听错了。那教授为了强调他发现的新大陆,又重复了一遍,我真的没听错,“摇滚乐在本世纪40年代就衰落了。”我当时特想大声笑出来,后来看见台上还坐着一个部级领导,只好忍着并不停地掐自己的大腿,以让自己变得痛苦一些来遏制住笑声。回到宾馆房间,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摇滚乐明明是50年代出现的,怎么在40年代就衰落了呢。最后我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此教授采用了公元前纪年法,也只有这样才说得过去。
回到北京,某日在随便翻看一本音乐杂志时突然看到一篇关于摇滚乐的文章,里面就是在谈摇滚乐衰落问题,谈论的核心就是“摇滚乐在本世纪40年代开始衰落”,再看看杂志出版时间,是在开研讨会之前出版的,这个教授真会现炒现卖。
四:这位非常失望的英国球迷留着一头摇滚歌星式的头发
1998年法兰西世界杯,英阿大战吸引了无数球迷,因为在此之前有马岛争端,有马拉多纳上帝之手,也因为这场比赛有贝克汉姆的红牌,因为有少年欧文的惊艳一射,因此这场比赛算得上是世界杯比赛的一个经典。
但是比赛过后,让我回味的不是替贝克汉姆惋惜,也不是欧文的神速,而是国嘴和看台上一个观众的脸。这场比赛最终以英格兰队失利告终,英国球迷现实失望至极。就在比赛结束时,摄像机镜头对准了看台上一张沮丧的脸,显然这是个英国球迷,从那张脸上可以看到一种深深的绝望,在镜头前挥之不去。国嘴在看到这个镜头时,首先判断出这是个英国球迷,但是他不能判断的是为什么镜头给他的时间这么长,他总不能反复说“这个英国球迷非常失望”之类的话。其实,镜头对准这位球迷肯定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因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此时把镜头对准这位英国青年的偶像,其意义不言而喻。当然,如果国嘴不仅仅知道贾巴尔还知道这个贾格尔的话,就会出彩了。只可惜这个经常把诸如“这位教练员留着一头摇滚歌星式的头发”或“这个球员看上去像一个摇滚歌星”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上的国嘴在最需要他说出“摇滚”二字的时候却卡壳了。叶公好龙,也不过如此。
五:唱乡村歌曲的黑人歌星
还是和国嘴有关。某年,在美国举行一场大型运动会,具体什么运动会记不清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开幕式上,美国黑人歌星娜塔利·科尔演唱的时候,国嘴这样说:“现在是黑人歌星娜塔利·科尔在表演,她演唱的是乡村歌曲。”我当时一愣,怎么黑人开始唱乡村音乐了。记得在我刚听流行音乐的时候,就总有一个问题搞不明白,为什么黑人不唱乡村歌曲?后来才知道,乡村歌曲在美国是地地道道的白人制造,即便在音乐不断融合杂交的今天,黑人也从来不沾白人音乐,比如乡村音乐和重金属。相反,倒是白人一直跟在黑人屁股后面拾人牙慧。
当然,让一个解说体育的国嘴搞清楚如此专业问题也有些勉为其难,也许他认为美国只有乡村音乐。
六:墙上的一块砖
有一次逛商场,虽然商场里乱糟糟的,但是一进去,就听到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寻声过去,见是童装柜台,旁边矗立一巨大电视,电视里正放着童装展示的节目,一群四五岁的孩子在T型台上走来走去。而为这些小模特们播放的背景音乐竟然是“平克·弗洛伊德”的《墙上的一块砖》(第2部分)。我不知道是编导压根不知道还是有意而为之,眼前这些天真的孩子让我想起另一个场景:同样是这首歌,在电影《墙》中,也是一群孩子,像僵尸一般站在传送带上,尽头是一个绞肉机,孩子被一个个送进绞肉机,然后压出一块块砖。
戴夫·吉尔莫尔恶狠狠地唱着:“我不需要教化/我不需要被你控制/老师/你离我远点/你们不过是墙上的一块砖……”这首歌因为有教唆孩子反叛嫌疑,所以在英国出版时曾被禁播过。想想那些T型台上的孩子,顿觉十分荒诞。
七:他的吉他有至少50种以上的弹法
一个朋友让我看一本乐迷刊物,封底登出一张50年代著名摇滚歌星查克·贝里的照片,下面还有一行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原文的大意是“查克·贝里这位50年代歌星的吉他演奏对后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旁边的译文写的竟是“查克·贝里的吉他有至少50种以上的弹法”。此幽默妙就妙在还有中英文对照,如果没有原文,也就没了幽默感。
八:对面的女生摇过来
其实最善于制造黑色幽默的是现在的一些可爱的DJ,我想他们一定知道他们的工作是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欢乐,所以这类幽默是万万不能少的。某主持人在一档听众参与有奖竞猜节目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先放了一首《我会永远爱你》(电影《保镖》主题歌,不过这首歌不是惠特尼·休斯顿唱的),然后他问道:这首歌的原唱是谁?一位听众打进电话说:“多丽·帕顿。”主持人特得意地说:“对不起,答错了,是惠特尼·休斯顿。”这位著名DJ当然不知道在20年前多丽·帕顿就唱过这首歌。
还有一个幽默是一个朋友讲给我听的,在一个点播节目中,一个女学生为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在老师生日那天点播了一首歌给他,是美国歌星博比·布朗的《和你一起摇》,同时说了很多祝福老师的话。那么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呢?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我把歌词翻译出来:“宝贝,我要和你通宵一起摇/女士,我要和你一起摇,感觉多么强壮/宝贝,我要和你通宵一起摇/摇滚,滚摇/你千万不要停下来……”“摇”这个词的意思我在这里就不多解释了。我特佩服这位DJ,他居然就播出来了。不知这位老师是否看到,对面的女生摇过来。
音乐听多了倒不见得会唱歌,但音乐听多了会有种“五步之内,必有幽默”的感觉。
Rock Witc'cha (Bobby Brown)
点击下载
淘宝热门商品:点击下载
文章相关内容
|
|
|
0 评论:
发表评论